近年,無論係香港、九龍定新界,街頭藝人(Buskers)愈來愈多。由音樂、舞蹈、魔術到行為藝術,街頭表演已逐漸成為城市風景之一。每個週末,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甚至赤柱,都可以見到一班年輕人用才華感染途人,吸引唔少市民駐足欣賞。但喺掌聲背後,其實藏住好多不為人知嘅血淚同辛酸。
冷暖自己知:街頭表演唔止係才華,仲係抗逆能力
街頭工作唔似室內舞台,冬天凍到手指僵硬、夏天又熱到出汗,表演者仍然堅持演出。小編曾喺韓國見過Busker手指凍到紫色都繼續彈結他,喺澳洲亦見過觀眾自發打賞、尊重表演者,令人感動。
但香港街頭表演者面對嘅,唔止係天氣。仲有突如其來嘅挑釁:「好閒啫,唱隻歌嚟聽吓!」呢啲說話聽落好似玩笑,但其實係對表演者專業嘅不尊重。你唔會叫醫生「好閒啫,開啲藥嚟食吓」,咁點解對藝術創作就可以咁隨便?
收入不穩: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街頭表演唔係即興玩玩咁簡單,背後要花時間練習、籌備、搬運器材,仲要面對冇固定收入嘅壓力。朋友可能會話你「唔使返工,好自由」,但自由背後係不穩定、係孤獨、係堅持。唔少Busker都因為生活壓力而放棄全職表演。有Busker分享,曾經有人聽完佢唱嘅一首歌,決定改變人生方向;亦有人喺街頭求婚,將表演者變成見證幸福的一部分。呢啲時刻,令佢哋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合法平台:香港 vs 墨爾本的制度差距
喺墨爾本,只要上政府網站登記,付出約港幣$120,就可以攞到一年有效嘅街頭表演許可證,仲有簡介會教你點樣合法表演。表演區域清晰劃分,唔同類型(音樂、繪畫、舞蹈)都有指定空間,觀眾容易欣賞,表演者亦安心。
反觀香港,雖然有「奏玩樂器許可證」、康文署「開放舞台」、西九文化區「街頭表演計劃」等,但申請繁複、場地有限、人流疏落,仲要面對執法灰色地帶。例如尖沙咀天星碼頭曾貼出「禁止奏玩樂器」告示,旺角亦有表演者被警察抄牌。2018年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取消後,Busker失去主要表演空間,甚至有人因表演被控違反土地用途,收到法庭傳票。Busking喺香港,仍然係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嘅模糊地帶。
Busking 愈來愈多:文化復興還是空間危機?
雖然挑戰重重,但Busking喺香港愈來愈普及。由個人到團體,由即興到策劃,街頭表演已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連結社群嘅方式。例如「City Echo」就係一個街頭音樂聯盟,推動本土音樂文化,鼓勵表演者互相交流。但Busking愈多,亦帶嚟新問題:噪音、阻街、觀眾過多等情況令部分市民感到困擾。Busker與聽眾之間,亦需要互相尊重與理解,才能令街頭文化健康發展。
堅持的理由:為夢想,為文化
咁多困難,點解仲有人堅持街頭表演?答案好簡單:夢想。每一次表演,都係希望有人欣賞自己嘅創作,希望喺城市中留低一點感動。街頭表演唔止係娛樂,更係香港街頭文化嘅一部分。佢哋係城市中最真實、最有溫度嘅藝術工作者。就好似你每日返工,雖然辛苦,但唔會放棄;Busker都一樣,佢哋用音樂、用汗水、用堅持,為香港注入人文氣息。
文:金金@ECjobsonline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