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最新調查揭示港人對肥胖的認知存在嚴重落差。逾三成 BMI 達 25 或以上的肥胖人士僅認為自己「微胖」,而七成 BMI 低於 23 的正常或過輕人士卻自認「肥胖」。更令人關注的是,近七成受訪者不認為肥胖是一種疾病。聯盟成員指出,這反映港人對肥胖症作為健康問題的認知不足,呼籲社會正視肥胖症的風險,並鼓勵患者尋求專業醫護支援。
肥胖已成全球流行病 本港情況更嚴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肥胖率自 1990 年起翻倍,肥胖已被列為「全球性流行病」(Globesity)。截至 2022 年,全球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本港情況更為嚴峻。衛生署《20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 至 84 歲人口中,逾半屬超重或肥胖,當中 32% 屬肥胖人口,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16%。
逾半肥胖人士從未嘗試減肥 求醫意欲偏低
調查訪問了 509 名市民,發現近四成屬超重或肥胖,但當中 14% 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肥胖問題,33% 僅認為自己「微胖」。相反,71% 體重正常或過輕人士卻自認肥胖,反映港人對自身體重的認知出現偏差。更令人憂慮的是,53% 超重或肥胖人士從未嘗試減肥,而 76% 受訪者未曾考慮向專科醫生求助。不少人仍相信靠飲食、運動或意志力即可改善,忽略了肥胖可能引致的慢性疾病風險。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委員林展滔醫生形容:「唔需要減肥嘅就走去減肥,需要體重管理嘅就唔去做。」
重108公斤自信受打擊影響社交 求醫後減20公斤
Edward(37歲)三年前體重急升至 108 公斤(BMI 37),起初不以為意,但隨後出現關節痛、自信心下降等問題,影響工作與社交。在朋友鼓勵下求醫,成功減重 20 公斤,身心狀況明顯改善。
另一位 Tommy(39歲)自小肥胖,曾試過多種減肥方法但屢屢失敗,體重一度達 120 公斤並出現高血壓及糖尿病。最終接受縮胃手術,半年內減至 87 公斤,至今未有反彈。
肥胖症需臨床診斷 多種醫療方案可助減重
香港肥胖學會前主席徐俊苗醫生指出,若 BMI、腰圍等指標超標並伴隨器官病變,即可診斷為臨床肥胖症。患者應尋求醫生專業意見,考慮包括口服藥、注射藥、胃水球或微創手術等多元減重方案。
【職場貼士】
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影響工作表現、情緒及人際關係。若你或身邊人正面對體重困擾,切勿忽視其健康風險,及早尋求專業協助,為自己打造更健康的生活與職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