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留有不少文化痕跡,歷史文化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同學若多細心觀察、「敲敲」日常生活的事物,發掘背後蘊藏的歷史小故事,更能拉近同學們與歷史文化的距離,提升其學習興趣。為此,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下稱工作室)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開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敲敲記憶』藝術科技及文化教育計劃」。此計劃旨在透過結合科技與實質體驗的跨學科活動及非華語學生雙語教材套,為中文、歷史、常識、視覺藝術及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科目注入創新元素。
自2022/23學年起,全港中小學校能免費報名參與富趣味,具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工作室安排導師到校進行活動教學,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透過課堂內外的互動與科技,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聽故事,更能親手參與、發揮創意,讓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扣連,互動學習更添趣味。
乘客掃描巴士椅背上的QR-Code或AR貼紙,就可「聽聽」故事;「看看」AR動畫;「拍拍照」,在旅途中「敲敲」社區痕跡,發現歷史文化就在你我身邊。
此外,非華語學生人數日增,學界對中華文化為題材的非華語教材套需求隨之漸增,工作室為支援任教非華語學生教師的教學需要,特意開發雙語藝術文化教材套,免費提供予申請學校。
「敲敲記憶」計劃成效顯著 逾4.4萬師生受惠
「賽馬會『敲敲記憶』」計劃結合多元文化內容與藝術科技等互動元素,設計一系列富啟發性的學生活動及學與教資源,讓學生藉此探索古今生活,從身邊事物發掘蘊含的「記憶」,了解歷史脈絡和各時代的社會演變。
「敲敲香港」工作坊安排同學實地考察具有歷史及文化意義的地點,令學習材料變得更實體化,不再流於文字。圖為學生參觀大埔林村及在荃灣南豐紗廠進行紡紗體驗。
此教育項目更獲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推薦予全港中小學校。過去兩個學年,計劃「敲敲香港」工作坊分別以「生活之道」及「富足之道」 為主題,探索古今香港人如何追求安定的生活,並回看不同的謀生方式,分享古今富足和成功的要素。兩個學年累計超過 200 間中小學,逾 44,000 名師生參與。
第三學年聚焦「文化之道」 推出三站式學習旅程
2025/26學年為計劃的第三年,將以「文化之道」為主題,帶領學生重新發現「學校」及「節慶」這兩個獨特的空間與時間,探討古今香港人如何傳承和實踐文化。
「敲敲香港│文化之道」 工作坊為全港高小及初中學生設計了結合科技與親身體驗的三站式學習旅程:第一站﹕考察導賞。學生將乘坐配備 AR擴增實境設計的「敲敲香港」巴士遊走社區,發掘社區歷史文化故事。工作坊亦設有虛擬導賞,利用 AR及VR技術,讓學生於校內體驗仿如身歷其境的參觀之旅。第二站﹕文化認識課。透過認識香港學校和教學內容的變遷,了解社會結構及價值觀的轉變;同時亦會探討香港中西節慶,體現香港中西文化交萃的一面。第三站﹕3D打印創作課。學生將在課堂學習3D打印技術的原理及應用,並將觀察所得一步步轉化為立體數碼模型,以其3D打印成品製作獨一無二的印章,為學習留下具體的印記。
同學在導師的帶領下,認識香港古今產業,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動手創作,突破傳統授課形式,互動趣味地學習。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關卓峯老師分享,該校約120名中三同學參與了「敲敲香港│富足之道」工作坊,親身到大埔林村及荃灣南豐紗廠考察,了解不同時期各大產業如何成就香港的富足故事。關老師表示 :「在過去一年的課堂內外學習中,我校學生跳出課室,親歷社區,學習變得更實體化,不再流於文字。他們學會了留意、尊重歷史建築的活化,不再平面地學習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課題。」他期望即將展開的「敲敲香港」工作坊「文化之道」計劃,能讓學生來一次古今學校的對比,由學校建築、學習材料、師生關係、校規等方面,讓學生鑑古知今,繼往開來。
設計及文化工作室教育總監馬健聰先生補充:「香港就像一個大型博物館,身邊一事一物都有獨特的故事。只要引導學生『敲敲』這些歷史痕跡,就能激發他們對香港的興趣與感情,從而增強學習動機。」
支援非華語學生 推出雙語藝術文化教材套
為推廣中國文化及藝術予非華語學生,工作室特別預備了雙語藝術教材套。繼第一階段的「器物」及第二階段的「建築」主題後,第三階段將以「繪畫」為主題,向非華語學生介紹中國繪畫藝術。教材套內含導師手冊、教學簡報、教學影片及多媒體素材等,方便老師靈活運用,配合高小及初中各學科課程。
「敲敲香港│文化之道」 工作坊及非華語雙語藝術文化教材套
報名期:2025 年 7 月 2 日(三)至 9 月 26 日(五)
目標學校:全港中小學
費用全免
報名表及活動詳情:https://website.howmemorysticks.org/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