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經常收到查詢:「我係咪應該放銀行假?」其實,銀行假同勞工假係兩套唔同制度,唔少打工仔以為自己有17日假,其實只享有法定嘅12至14日。
兩者有咩分別?
項目 | 銀行假(公眾假期) | 勞工假(法定假期) |
法例依據 | 《公眾假期條例》 | 《僱傭條例》 |
假期日數(2025) | 17日 | 14日(逐步增至17日) |
適用對象 | 銀行、教育、政府機構等 | 所有受僱員工(包括兼職) |
是否強制 | 非強制(視乎公司政策) | 強制(僱主必須遵守) |
包括假期 | 包括復活節、佛誕、中秋節當日等 | 不包括復活節、中秋節當日等 |
補假安排 | 視乎公司政策 | 必須補假(如假期撞休息日) |
2025年勞工假(法定假期)共14日:
銀行假(公眾假期)額外多出3日:
為何有兩套制度?
銀行假源自英國《1871年銀行假期令》,香港於1875年立法制定《假期條例》,最初只有9日,後來增至17日。但銀行假只適用於特定行業,大部分基層打工仔並不受保障。
為保障勞動者,政府於1961年設立6日法定假期,1999年增至12日。2021年起,政府通過修例,每兩年增加1日法定假期,預計2030年與銀行假看齊,共17日。
假期劃一仍具爭議?
商界多年來以「增加營商成本」為由反對劃一假期。勞福局曾表示需顧及中小企負擔能力。但根據立法會2015年報告:
換言之,不到1%成本,就能換來更公平嘅假期制度,值得深思。
銀行假與勞工假雖然同樣屬於香港的法定假期制度,但其適用範圍、法例依據及假期日數均有所不同。銀行假源自殖民地時期的制度,主要適用於政府部門、大型機構及部分專業行業,而勞工假則是為保障基層僱員而設,透過《僱傭條例》賦予每年固定的有薪假期。隨住社會對勞工權益的關注提升,政府已逐步將勞工假由原來的12日增加至14日,並計劃於2030年前與銀行假劃一至17日。根據立法會研究,增加假期所帶來的成本佔整體勞工開支比例極低,反映出劃一假期不但具可行性,更有助提升僱員福祉與社會公平。對打工仔而言,了解自己合約所列的假期安排,清楚分辨銀行假與勞工假,才能真正保障自身權益。
文:Jamie@ECjobsonline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