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資訊

街頭慈善事業 NGO背後功臣

刊登日期: 2016-11-16

市民對街頭募捐或不感陌生,但在18年前慈善捐款停留於賣旗、電視、報紙上,非政府機構(NGO)籌得的款項甚不穩定;集善有限公司總監兼創辦人趙錦霞,一次參與國際籌款交流會議,認識到籌款事業的專業化,媲美廣告、公關等行業,決定全身投入籌款工作,期後更創辦了香港首間專業籌募顧問公司。
 
趙錦霞説:「有些NGO為咗保持獨立性,唔會接受政府丶商界嘅資助,只會接市民嘅捐款。」市民的捐款成為了NGO的主要收入,款項的多少直接影響機構的工作。因此如何有效接觸市民,並讓市民能持續捐款,是機構穩定及長遠發展的挑戰。

趙錦霞1997年出任一間環保團體作籌款總監,當時團體曾嘗試透過報紙、電視作籌款呼籲,惟成效並不顯著。她指出:「喺報紙做咗一個廣告,市民可能一個星期後、甚或一個月後先有反應、迴響」,做法處於被動,收益有限也難估計。
 
然而,趙錦霞在那次國際籌款交流會議,認識到在奧地利率先推行的街頭月捐籌款活動,隨後1998年訪問奧地利,實地了解街頭月捐籌款活動的運作。當地的NGO會主動上街接觸市民,向他們解釋機構理念及工作,並鼓勵他們成為「月捐者」,使機構可展開長年的項目。有見及此,她與團隊引入此模式進行招募,結果取得空前突破。5年間,該環保團體的月捐者達到了30,000人,累積善款有45,000,000元,為其往後發展奠下重要穩固基礎。

籌款是一門專業
街頭月捐籌款活動是透過籌募大使每天在街頭招募市民。管理及培訓前線同事實在不易, 需要聘請專職人才去統籌;加上聘用額外員工也增加了相關行政開支。趙錦霞認為這可能是早期NGO對街頭月捐籌款活動卻步的原因。但她深信街頭招募及月捐做法,值得不同使命的慈善機構採用,於是曾任公關顧問的她便創立集善為NGO籌款,讓NGO可專注其使命工作,「好多公司搞推廣活動都會搵公關公司幫手,籌款其實都係一門專業。」

趙錦霞坦言,最初有不少市民對籌募大使有懷疑,亦不明白為何要聘請全職籌募大使,她解釋因籌款是每日長時間「揼石仔」,且同事要對代表機構有深入認識才能推廣給市民,全職可以讓公司更有效管理及提供持續培訓,確保專業水平。
 
集善成立首年便加入的吳昳明(阿昳),工作12年由籌募大使晉升為籌募經理(Field Manager),他形容公司的行動甚具前瞻性,「當時係全港第一間,現時亦係第一間採用唔同創新平台,除一般商場外、有地鐵、流動宣傳車及商場車仔檔等等,其他同業也紛紛仿效。」阿昳又指出,集善會定期與NGO商討籌募策略,有時候更會結合機構的工作,如收集市民就倡議主題的簽名,相輔相成,既能推動機構工作,也提高籌募成效。
 
趙錦霞透露,「有NGO想喺未來加多一、兩隊人手。」為配合慈善機構發展,公司今年目標聘請約10至20名籌募大使及見習籌募組長,「中學畢業,工作經驗不拘,更重要是對社福工作有熱忱,或係咪想突破自己。」趙錦霞指出,曾有一名內向害羞的女籌募大使,分享讀書時,缺乏自信,感覺自己在別人眼中好像「不存在」,結果經同事不斷鼓勵,藉工作終於建立了自信心,還在公司週年聚餐表演勁舞,贏得最喜愛女表演者奬項。
 
另類工作假期學感恩
修讀市場學,現職項目主任 (Project Executive)的
黃嘉慶(Alvis),兩年前畢業後本想投身行銷企劃的
行列,籌劃不同活動;但有人向他介紹指籌募工作可以突破自己,於是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加入集善成為見習籌募主任。「做過前線接觸市民,學習到唔同人有唔同嘅需要,說話嘅技巧都唔同。成功招募捐助者,不單代表工作上的成功,更是幫助了NGO,嗰種滿足感係好實在。」他續表示,籌募活動亦有多方面籌備工作,「而家做後勤,更了解前線嘅需要,可以同NGO有效溝通如何支援前線工作。」

Alvis今年便透過公司提供的「工作假期」分別與兩個NGO到內地山區建屋及到泰國探望受助養的兒童,了解自己的工作對NGO間的關係。他說:「一塊一塊磚咁砌上去,好多人先可以起到一間屋,親身感受籌募的善款變成一塊磚,為當地人建起一個家;而從受助孩子眼中則看到慈善機構給他們的希望。好難忘,好感恩自己嘅工作真係幫到人,同時反思自己係香港擁有咁多!行善其實有好多種,希望鍾意挑戰嘅年青人都可以試下擔任籌募大使。」

‣ 更多關於集善的職位詳情,可瀏覽
晉升階梯
文:Virginia / 攝影:Ming


標籤:
非政府機構
非牟利機構
集善有限公司
籌募大使
趙錦霞
籌款事業
工作假期
慈善機構
查看全部 職場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